24日的《人民日报》在二版头条位置发表了一篇文章,邀请财政部有关负责人对新近实施的政府采购政策作了详细解读。文章的题目倒是一针见血:“政府采购,为自主创新撑腰”。从网络上的叫好之声看得出,有识之士对这样的政策期待已久。
然而网络上的另一种声音却质疑说:政府采购优先采购自主创新产品、限制采购进口产品,是保护落后,是闭关自守。这样的质疑之声远不及叫好之声,但代表了长久以来某些国人的一种心态和观念,是一种典型的“叶公好龙”式看客逻辑:对自主创新的重视只落实在嘴上、文件里,而一旦动起真格来避之唯恐不及。甚至很多国产技术在国内却得不到国民待遇!
前不久安徽等地采购中央空调,居然明文规定必须要原装进口的,岂不知中国的海尔空调已经卖到欧洲,甚至在一些地方形成独霸市场之势。
我们的消费观念、很多政策,从骨子里排斥国产技术,先入为主地认为国产的不行。岂不知没有市场的实练,自主创新技术怎么成长、改进和完善!
如若按照有些人的逻辑,世界上只有一个国家造小汽车,那就是德国;只有一个国家造大飞机,那就是美国;只有一个国家研发电脑,也是美国;只有一个国家研发手机,还是美国……那么欧洲造空客,日本、韩国造小汽车……全都成了制造并保护落后。但现实是,他们靠本国政府采购政策“保护落后”,挤进了发达国家行列。这难道不值得我们反思!
政府采购是政府对自主创新的态度。利用政府采购支持本国工业发展和自主创新是政府义不容辞的责任,也是当今世界各国通行的做法。如今发达国家叱咤世界市场的跨国公司,有几个没有政府采购这只手帮扶过!
很多国外政府往往通过规定国际采购的本地含量、给予本国企业优惠、在某些领域限制或禁止外国企业进入,来保护本国政府采购市场和扶持自主创新。很多国家明文规定,公共采购单位要充分考虑本国的工业发展要求,尽量采购国内商品等,《美国购买法》就规定要优先购买国内的商品。
全国性的政府采购数额巨大,足以影响企业乃至行业的兴衰,而且政府的采购行为是一个巨大导向,势必引导全社会的采购倾向。从长远看,有助于推动本国技术走向先进,更好地参与全球市场竞争。
作为后起之国,对于关系国计民生的产业核心技术和前沿技术,我们必须依靠自主创新打破跨国公司的垄断,但这些技术在进入市场初期,往往缺乏竞争力,缺乏检验技术水平的市场,同时受到多方面的排挤,这个时候,作为公共财政支出的政府采购有义务挺身而出。
当然,政策能不能见效,最终还要看我们从上到下能不能改掉“叶公好龙”的毛病,不要总是坐在洋车里说风凉话。张显峰 (责任编辑:李灿灿)
来源:《科技日报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