平台咨询热线:
平台合作热线:
您当前位置:网站首页>廉政建设 > 廉政教育

《崇俭约》述说着 亘古不变的精神

发布时间: 2018-03-05 13:22:57 浏览量: 发稿人:阳光易招公共资源交易平台

河南省荥阳市高山镇有个古村落——石洞沟村。村里有一座供奉着商朝丞相傅说的商相祠。在祠里有块石碑,上面刻着制定于300多年前的《崇俭约》,村民称其为“家法”。正是这部“家法”,使这个村虽历经岁月沧桑,却始终保持着抑奢崇简的淳朴民风。

“《崇俭约》可操作性强,很容易执行”

“这个《崇俭约》实际上是傅氏家风的传承,也是我们村的村规民约。”今年70岁的傅氏族长傅超群告诉记者。

石洞沟村现有15个村民小组,2800多口人。其中,傅姓占85%以上,外姓大多也是傅氏姻亲。当地村民认为,他们是傅说的后代,因此把商相祠称为家庙。

相传,商相祠由商王武丁之子祖庚下旨所建,以褒奖傅说全力辅佐朝政、忠厚传家的优良品行。“傅说留下了‘正、善、俭、孝、学’五字祖训。”傅超群说,《崇俭约》是其后世子孙傅檙于康熙二十一年(公元1682年)所立。《崇俭约》告诫族人乡邻,“若不抑奢崇俭,何以酌盈剂虚?”(若不抑制奢侈,崇尚节俭,如何用积累补(灾年)之缺?)而且要做到“余一余三,备灾备祲”(三年耕而有一年之余,九年耕而有三年之积,用以备灾备荒。)

“偶尔几筵,止罗五簋;寻常贺吊,无过三星;弄璋弄瓦之辰,无劳设席;三旬五旬之寿,不必称觴;祭奠率真,奚资高棹,婚姻循礼,岂假华奁?”(偶尔设宴,五个菜即可;平常的庆贺或吊唁,不超过三个菜;生小孩贺喜,不用设酒席;三十、五十岁生日,不必置酒;祭奠贵在诚恳,何用丰盛的酒席;婚姻循礼,何必用豪华的嫁妆?)

“《崇俭约》共460余字,讲得很具体,可操作性强,很容易执行。”石洞沟村党支部书记傅学军介绍说,“《崇俭约》注重杜绝相互攀比之风。”

“《崇俭约》救了我的命”

“据祖辈口口相传,《崇俭约》自立下后,族人遵守得很好!”傅超群讲,其祖上傅在田每次回乡探亲为母祝寿时,也是按《崇俭约》规定办。

古时候讲究叶落归根。从傅家走出来的官员都葬在本村。“但村里找不到任何一位傅氏先辈的坟墓。我们推断,他们正是遵守了《崇俭约》‘遵孟子明言,亦止棺衾从厚’(遵照孟子的明言,也应禁止棺材和寿衣太丰厚)的要求,没有大造墓穴。”从事傅氏家谱研究的傅万祎介绍。

讲起老故事,曾担任过石洞沟村村主任的傅宝真来了精神。他说,他父母吃馍都是用双手捧着,最后把掉在手心里的馍屑都吃得干干净净,还教导孩子们说“余一余三,备灾备祲”。他现在吃馍也学着父母的样子,孩子们也都学他,不浪费一粒粮食。

“说到备灾备荒,我们有一个独特的存粮办法。”傅宝真自豪地说,“这豆墙在灾荒年代不仅救了我们村里人,还救济了很多逃荒过来的人。”为了储存豆子,村民丰年时把豆子碾成豆瓣,再砌成砖块形状,攒多了就垒成墙,外面粉刷,称为“豆墙”,能保存多年不腐。老辈人临终时会交待子孙,家里哪道墙是“保命墙”,遇到灾荒就拆“墙”吃。

“《崇俭约》救了我的命!这是俺爹生前经常说的话。”村民庞忠信说,“当年,俺爹逃荒至此,饿晕在路上,是石洞沟村的村民救了他。打那以后,我爹就经常念叨,我们要把《崇俭约》传下去,永远记住‘余一余三,备灾备祲’。”

“再硬气,也硬不过村里的规矩”

这个制定于300多年前的村规,现在执行得如何?谈到这个问题,傅超群感慨良多。改革开放后,农民手里有钱了,周边村子奢靡之风渐起。1978年前后,周边有的村办红白事流行“八大碗”(八个蒸菜),以荤菜为主。谁家上得素菜多,会被村民说主家小气。“白事”也开始搭彩棚、扎彩人、供猪羊、吹唢呐……

对此,村里的一些老辈人坐不住了,他们觉得,生活好了这老传统也不能丢。《崇俭约》里讲得清楚,“至若殡埋之事,尤属风化所关。丧必称家,无取拮据,而致困葬,帷竭力不烦粉饰以争妍。”(至于殡葬的事,尤其关系到风俗习惯,丧家必举其家产,无不使家庭陷于拮据,进而致使安葬困难,只有竭力不去虚夸浪费才行。)

村里的几位老人开始商量对策。1983年,村里成立了“红白理事会”,制定了办红白事的规矩。明确要求,各家各户办红白事的规格得经理事会审议通过。“谁违反规矩大操大办,就要惩罚他,让他反省思过!”傅超群说。

“这么多年有坏规矩的吗?”

“没有哪个人敢直接犯的,但有私下求情通融的。”傅超群告诉记者,村民傅万年是高山镇最早的民营企业家之一,资产约摸上千万了。他老母亲2004年过世时,他想给酒席加几道“硬菜”,上点高档烟酒,还想给帮忙的乡亲发红包,央求理事会同意。

“当时,从情理上讲感觉很为难。但最后理事会还是‘一刀切’了。”傅超群说,谁都别想坏规矩!我们还劝他,你的心意大家都理解,但你家不坏规矩,以后别家就不动这心思了,咱村里的《崇俭约》就能传承下去。

最后,傅万年心悦诚服地说:“我在外面再硬气,也硬不过村里的规矩!其实,俺娘早就交代过,她的后事要节俭办。”

采访中,记者来到村民傅文耀家,他上小学的孙子傅豪杰正在写作业。看到散落在文具盒里的几个很短的铅笔头,记者问他怎么不换新铅笔。傅豪杰抬起头天真地说:“这些都能用,不用完不能换新的,这是爷爷教我的。”

旁边67岁的傅文耀说:“我小时候,爷爷就经常讲《崇俭约》的故事,现在我也给孩子们讲,要让《崇俭约》一代一代传下去。”来源:中国纪检监察报 
 


此公告信息由采购人或采购代理机构发布,信息的真实性,准确性,完整性由采购人、采购代理机构负责